康德诞辰 300 周年:信仰

作者:谢盛友文集
发表时间:
+-

康德诞辰 300 周年:信仰

伊曼努尔·康德于 1724 年 4 月 22 日出生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东普鲁士小镇柯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市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被命名为加里宁格勒;如今,它是俄罗斯的一块飞地,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波恩艺术馆中将举办纪念伊曼努尔·康德诞辰 300 周年的展览。在伊曼努尔·康德时代,柯尼斯堡是一座非常开放的城市,拥有一所优秀的大学,策展人阿格尼耶斯卡·卢林斯卡 (Agnieszka Lulinska) 说。这位哲学家在大学里担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卢林斯卡说:“伊曼努尔·康德很少走出柯尼斯堡,但他让世界来到他身边。”

在他的家乡,他写下了开创性的作品,并且作品的影响力延续至今。波恩艺术馆的展览策展人托马斯·埃伯斯 (Thomas Ebers) 解释说:“在伊曼努尔·康德之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之前大大不同。”这位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该怎么做?我能期待什么?人类是什么?例如,他在最著名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给出了答案,该书被认为是哲学思想的一大里程碑。

盼望的问题,当我们作了应作之事后,我们可以有何盼望,获得真正的幸福。康德认为人生的幸福既不可由理性来证明,亦不能由道德来保证,我们只有设定公义的上帝,会对人不朽的灵魂作出赏善罚恶的公平审判。故此种盼望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性。

康德被认为是对“上帝存在性传统证明”的伟大毁灭者。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对《圣经》中的上帝进行人文主义攻击的主要人物之一。康德坚称,人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他说,人的大脑不断地涌现出一些远超自身认知能力的问题:诸如关于生命的目的、宇宙、永恒、灵魂、永生和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等。

然而,《圣经》却清楚地表明人是可以认识上帝的:“你们要安静,要知道我是上帝”(诗篇四十六篇10节,新普及译本)——“(因为)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罗马书一章19节)。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坚持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上帝存在、灵魂不朽、自由意志都被划归在理性认知能力的疆域之外。我们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祂是仁慈还是残酷,或者祂是否惩罚罪恶。同样,我们也不知道灵魂是否存在,以及它在死后是否仍继续存在。”

有必要证明上帝的存在吗?我们的收获将是什么?目前,在所谓的植根于基督教文化的西方世界,只有少数人仍会阅读《圣经》。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信仰,而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因此,仅通过宣讲福音,很难让这些人信服。然而,通过证明上帝的存在,则有可能让某些人认识到自己所信的无神论或不可知论是错误的;如此一来,他们才有可能严肃对待《圣经》和福音。

承认上帝的存在,还不是令人得救之信仰。人还需要在圣灵的引导下自己做出一个决定,并接受耶稣为个人的救主。尽管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不能直接使人得救,但它们仍然能够扫除人们相信上帝救恩的许多障碍。救恩取决于耶稣。新约中的这两节经文明确指出:

“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上帝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翰壹书五章12节)。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上帝独生子的名”(约翰福音三章18节)。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形容上帝的存在、灵魂不朽与自由为实践理性的「公设」(postulate)。人不能籍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亦不能否定其存在,但这并不表示上帝即为无关痛痒之事,人以理性实践善行,自然要求上帝的存在,这样人的道德生活才可获得保障与满足。

康德指出关于上帝、灵魂不朽与自由的观念,皆是超乎人类的经验,但同时又成为我们经验的限度。正如「0」与「无穷」是超乎普通数字的常规,但又同时成为数字系统的限度。故此,限度的观念是可以被想象,但却不可以被知道,因为「制限者当与受制限者有别」,制限者与受制限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我们无法从受制限者推论出制限者。

康德以上帝为限度,可说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教会的上帝观,其要旨并非论证上帝的存在,而是以人有限的语言与经验,来尝试阐明上帝与人的差异及关连。

康德从来没有反对基督教的信仰,他所致力抨击的,是建于妄用与误用理性上的宗教信仰。故只有在经过批判的理性之后,我们才可以对信仰产生真确与适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