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阳:童年碎片:父亲简历

作者:芨芨草
发表时间:
+-

顾晓阳:童年碎片:父亲简历

 

父亲出生在农民家庭,太行山里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他们家在村里出名的是几十口人吃一锅饭,不分家,勤勤苦苦,为的是积蓄下钱财来买土地。一分家,土地就分散了。但不分家,家族内部会产生矛盾和不公,一家之内,有贫富之分(此条及以下引文,均来自父亲1942年整风期间所写自传)。

我爷爷老实忠厚,不识字,能忍让,最穷,在家族内常受排挤。父亲在他的伯父和叔父的严格督教下念完小学,考上中学。上了一年,家庭实在供不起,只好退学回家。第二年,又考上免费的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终于完成学业。

保定二师是当时华北一所著名学校,思想活跃,社团众多,十年间学潮迭起。学生中,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党员都很多,都想介绍他加入。他看了三民主义,但从里面没有找到一个新社会;而左倾社科团体,他觉得那些主持的人都是稀奇古怪的。所以,他虽然是驱逐校长等各种学生运动的骨干,却并不加入党派。

他喜欢上文学,但为时不久,尔後再读小说,凡风景描写一律跳过不看。通过课程,学会了弹风琴和吹笛箫。他热爱生物学,对解剖试验充满兴趣。喜欢教育学,因为教育学对人最讲道理。他拥护民主,拥护自由,憎恨封建,憎恨礼教,是个受五四运动洗礼的新青年。

毕业後,回到家乡的高小,替他叔父代课,总算没有失业。对一个农民的孩子来说,这就算有出息了,相当不错。但也许是天生反骨,他在学校里发动学生开展了驱逐区长(相当于乡长)的运动。据当时高小的女学生李宝光说,因为那个区长太坏了。他们闹得轰轰烈烈,把标语传单都贴到了百里之外的县城里。政府软弱,驱逐成功了。但他由此得罪了很多士绅,无法在家乡呆下去,只好离开。

他到了北平,在一所市立小学当教员。这所学校好像叫光明殿小学,设在中南海里,中南海是公园。当时小学教员的薪水很不错,除了大饭庄和谭家菜那样的地方,他自称差不多吃遍了北平所有的饭馆。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在大酒缸喝酒吃面。大酒缸物美价廉,卖的是白干和黄酒,南城有的大酒缸还有保定土黄酒,面全部是山西人的刀削面。

通过教学,他又对文字改革发生兴趣,与胡绳、付铭弟等几个北大和师大的学生组织起一个语文研究会,探讨国语罗马化,与上海的文字改革活动家叶籁士建立起联系,并发表研究文章。

在来往的朋友中,有几个是曾经参加过共产党的漂泊者,借给他一些左倾小说,他由此对马列主义和苏俄着迷,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书籍,并服膺了共产主义。经保定二师同学张薇星等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共。他主持北平的小学教员支部,组织全市的小学教员进行罢课、怠工、索薪等运动,跟政府对着干。校长以有共产党活动为由开除了他,在老师学生的声援和抗议下,居然又复职了。校方实在够怂。後来,他转为负责地下党市委的文化宣传工作。

到了1936年,他是中共秘密党员的事,已经在熟人中传开了。李宝光的大姐夫曾与我父亲在家乡的高小同事,後来考上北洋大学法科,在天津当法院推事。李宝光去天津大姐家玩儿,大姐夫一见她就说:谷逸仙是共产党!谷逸仙是我父亲的本名。所幸命好,从来没进过监狱。

七七事变後,他辗转来到山西临汾,从此进入抗日根据地,在晋东南一带待了十二年,成为胡耀邦所说的从二十几岁起就骑在马上,身後跟着带枪的警卫员(大意)的那一类共产党干部。

烽火连绵栉风沐雨十二年之後,1949年的夏天,他又回到了北京,住在东交民巷德国公使馆的院子里,一幢洋房分两户,隔壁是刘仁他们家。谭家菜也吃上了,赵凡请的客。昔日的小学教员与今日的他,有云泥之别。

这是个革命翻转一个人命运的故事。从他入党算起到坐了天下,历经十七年。坐天下後又过十七年,革命再次来翻转他的命运。两番翻转,均非当事人在事前所能逆料也。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剧,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