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2017:挤泡沫、熬杠杆、慢改革

作者:言非心
发表时间:
+-

  中国经济在前三季度的表现,让市场悲观人士大跌眼镜。2016年初,市场的主流观点是中国经济增速将很难突破6.5%,即使一直相对乐观的IMF也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16年增长6.3%。结果,中国经济在前三季度的增速均为6.7%,眼下,即使最悲观的预测,也认为中国经济将在2016增长6.5%。

  随着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变化,多数机构对中国经济未来一年的看法也不再极度悲观。而支撑中国经济“超预期”表现的,仍然是房地产。房价在2016前三季度同比增幅超过10%,一线城市更是同比暴涨超过30%。从房价本身来看,其同比涨幅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可比数据。

  显然,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新政取得了成效。在过去的两年内,几乎所有的数据都表明,房地产高库存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而如今,房地产政策再度大幅收紧,似乎库存不再是问题。

  伴随着房地产的火热,螺纹钢、煤炭、锌、铅,甚至是玉米和大蒜,都出现了价格暴涨。作为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螺纹钢和煤炭的飚涨,似乎可以被认为是去产能出现重大成效。但涨幅以及蔓延速度之快,却反映出资金的凶猛。

  支撑资金的,是商业银行迅猛的资产扩张速度。自2014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15%以上,同其名义经济增速在8%上下,这意味着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多,一旦他们找到出口,那么对某一行业以及某一类资产价格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市场在寻找逻辑,房地产市场的逻辑简单清晰。低利率、优惠政策、资产荒推升了房价,而商业银行在寻找资产的过程中,发现了房贷这一盈利高、低风险的行业,配合以“首付贷”、“接力贷”等多种新型金融产品,于是房价开始迸发。

  接下来,是黑色系商品。逻辑是低库存。接下来,很多人预期是农产品,逻辑是通胀归来。再接下来,我们要迎接“滞胀时代”……

  中国央行则在大家还在津津乐道逻辑时,给了市场当头一棒,接下来,大家可能要迎接的,是持续的流动性紧张,“钱荒”给市场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于央行来说也是一样。所以,“钱荒”式的暴风骤雨将不会重现,而股灾式的去杠杆则会导致市场彻底重建。目前的政策逻辑是,要让大家降低杠杆率,最好的办法是慢慢的煎熬。

  所以,相对漫长的“去泡沫”将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主题,既然大家对于经济增速不那么担心,那么央行更有理由把防止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去泡沫”的另一个副产品,可能是人民币贬值。贬值有几个用途,第一,贬值让人民币资产价格不那么有吸引力,第二,贬值可以推动出口,这样可以带动制造业。贬值的坏处是资本流出加快,所以需要加强资本管制。

  总体来看,货币政策最为宽松的时期已经成为历史。中国的政策逻辑是,减少但不停止对旧经济引擎的刺激,以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与此同时逐步推进一些必要的改革。

  在金融改革领域,强化金融体系以及化解债务风险是重点。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面临着压力和机遇。首先,监管部门将要求商业银行为表外资产合理计提资本,这意味着如果商业银行自2014年以来的快速扩张很可能要划上一个休止符,对于整体资产价格来说,这也意味着某些资产向下重估的可可能。

  “债转股”充满着机遇和争议。未来的“债转股”将不会再采用地方债务置换这样的一刀切模式。在未来的债转股中,商业银行将承担一定的现值损失,但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方式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以期找到企业的新价值。相应而言,这样的过程也会较为缓慢,同时也隐含着债转股规模在初期将较为有限。

  国企改革将会被缓慢推进,但重点是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在央企层面,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合并,而在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将被谨慎推进。短期来看,更加现实的选择是为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市场准入。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