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安息 (ZT生命季刊)

作者:nngzh
发表时间:
+-
愿得安息
2018/5/18 11:54:18
读者:37
■蒋建东

愿得安息

——《圣徒永恒的安息》读后感

 

/蒋建东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编者按:《圣徒永恒的安息》(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作者: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英国清教教会领袖、诗人、赞美诗作家、神学家、辩论家。中文版译者许一新,三联书店出版。

 

 

在忙、盲、茫之中,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一下“安息”,因此我们也常常不得安息,连休息一下也是不敢。

 

什么是永恒的安息?巴克斯特牧师在他的身体最不安息的时期,却深刻体验了灵魂永恒的安息,上帝的智慧何其难测啊!

 

全书的核心,围绕《圣经》希伯来书4:9这句话:“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

 

究竟什么是安息?巴克斯特说:安息就是人类的终极福祉,彻底地、幸福而永久地住在天堂,并永远享受上帝。

 

安息意味着彻底摆脱罪恶,最大程度的得到完善,已被基督洁净,已经披戴基督,已经完全成圣,得着荣耀冠冕。这安息是完全不同于尚在地上暂且活着,必然会死,常常心与愿违,仍然会犯罪的基督徒生命状态的另一种状态。

 

而寻求这安息完全基于上帝自己这超然的动因,唯独仰赖上帝的恩典。并且,寻求安息之人要遵循属灵生命原则,顺从神;且要保持认真、勤奋努力的态度,因为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永恒安息的重要性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正如上述安息的内容,在于安息本身的荣美;而另一方面则在于,失去这安息的可怕之处。

 

安息本身的荣美,基督徒或许能够有所粗浅的品尝,犹如品尝过大海的一滴,但真正大海的丰富还远远没有领略;而非基督徒则完全无法想象这安息有多么美妙,好像没有吃过苹果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

 

失去安息意味着,进入永恒的地狱,那里有永远焚烧的大火,并且有永远不死的虫子来咬人,而那些人不会失去知觉,不会再次灭亡和消失(跟地上的人死亡后会失去知觉并且会腐烂、消失的情况绝然不同),并且那时人对痛苦的感受力反而会非常强烈,远远超过现在地上活着的人。

 

“世人极少知道,失去上帝的灵魂将失去的究竟是什么!地球若失去太阳,将会是一何等阴冷的地牢!肉身若是失去了灵魂,将会是何等可厌恶的行尸走肉!而所有这些都远远无法与失去上帝相比!正如享有上帝便是圣徒的天堂一样,失去上帝乃是罪人的地狱;正如享有上帝意味着享有一切一样,失去上帝将意味着失去一切。”

 

当代基督徒(其实不仅当代,也是历代)非常迫切地需要真正明白并得到这“属天的永恒安息”,因为从各种显而易见的现象来看,大多数基督徒都过着好像没有“安息”的生活。因此笔者认为,任何一位基督徒,都能从这本《圣徒永恒的安息》中受益,并将这“安息”作为常常默想的对象,正如基督徒必须“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一样(帖前5:16-18)。因为假如缺乏对这“永恒的安息”正确的认识和真诚的接受,并持续活在这安息之中,我们很可能并没有得着或者半途失去这荣美的安息,落入极其悲惨的结局!这是我们生命的头等大事,岂可等闲视之?而非基督徒假如能读一读本书,也一定能大受启发,说不定这就是你生命发生本质性飞跃的一步。所以我竭诚地奉劝我的弟兄姐妹、亲朋好友,以及一切我有机会向他们表达意见的人们:

 

停下你匆匆的脚步,来读一读这本《圣徒永恒的安息》吧!

 

本书是清教徒领袖巴克斯特在身患重病、徘徊于生死边缘之际默想天国的杰作。这本书因其极其巨大的影响力,而成为巴克斯特的代表作,而巴克斯特也当之无愧地可称为“安息”的代表人物。正如基德明斯特城市中央的巴克斯特雕像铭文所形容,巴克斯特“向人们指出了通往‘永恒的安息’之路。”

 

上帝的创造之工、救赎之工、启示之工这三大工程都已经完成,但上帝的引导、感动仍然继续不断地在历史的画卷中开展,以一步步成全整个救赎计划,直到凡预定得救的人全部得救,天国之门彻底关闭,终极的审判来临。

 

上帝把巴克斯特带到生命垂危的边缘,并感动他写下这本《圣徒永恒的安息》,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巴克斯特自己得安慰吗?难道不也是上帝引导、感动祂历代子民的一环吗?倘若上帝为了祂的子民,并为了显出自己的荣耀,而让巴克斯特经历身体的极度虚弱,失血一加仑,几乎要死;如同生来瞎眼之人(约9:3)和死了四天的拉撒路一样(约11:40),又如上帝许可撒但攻击义人约伯(伯1:12),那么我们岂不应当认真对待此事,好好读一读本书吗?

 

我读本书的最大感受是,作者的心灵一直都是“稳行在高处”(哈3:19)。

 

稳行在高处之一在于“与神同行”。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界了。(创5:22-24)挪亚与神同行(创6:9),成为当时的义人,神就命他造方舟,洪水泛滥之际,唯独救了他一家。巴克斯特在生命垂危之际,与神同行,就写下这本《安息》,不仅救了他自己,也救了无数因读本书而生命被改变的人。他的身体在死亡的边缘,他的灵魂却飞升高天,因为活在神的怀抱里,而活力四射,胜过了那些身体强壮而灵魂犹如死人一般的众人。如同使徒保罗曾被提到三重天,巴克斯特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可以说是一个“活在天上的人”。

 

稳行在高处之二在于属天的价值观。属天的价值观,就是以上帝的判断为判断,而不以人的判断为判断。正如,一切物品的价值取决于创造物品的人,人的价值理所当然取决于创造人的上帝。这种属天的价值观,就决定一个人必定以上帝为中心而活。巴克斯特的心一直以天国为念,以天父的事为念。他从头至尾年年不忘的就是天国,引导人思想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以天上的事为大,以地上的事为小,几可忽略。以基督的心为心,就必以天父的事为念,正如基督自己以父的事为念一样(路2:49)。

 

稳行在高处之三在于属天的视野。巴克斯特几乎是从天国俯视地球,因而看起来地上的一切是如此渺小,不值一提。山河犹如斑点,国王犹如草蜢,日月星辰不过是天父家门口的灯笼……既然天父家里的丰富如此广阔,浩瀚无垠,我们生平那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算得了什么呢?

 

稳行在高处之四则在于永恒的时间观。宏伟视野是空间观,永恒则是时间观。凡有永恒观念的人,就必定会看清什么是真正持久的价值,什么不过是昙花一现,不值一提。从永恒来回看今生,短短几十年不过“窄如手掌”(诗39:5),如同“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4:14)假如没有永生的上帝,没有基督的救恩,没有复活的指望,那么曹操的“譬如朝露”,只能“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只能“唯有杜康”,借酒浇愁愁更愁。而孔子也只能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但抓住基督救恩的人却有永生的盼望,有永恒的安息为他存留,他就必定轻看这地上几十年的得失成败,而为永恒的价值努力绽放生命之花,这两种生命真是何等巨大的不同啊!

 

我的第二大感受就是作者绵绵不绝的思潮和层层叠叠的反问,触及灵魂的每一个死角。如果你进入一个葡萄园,葡萄树上结满了葡萄,颗颗相连,你就很难区分哪一颗跟哪一颗;你也很难取舍,因为每一颗都很甜美;你必定深为震撼园中拥有如此丰盛的果实,恨不得住在园中,天天可以吃得饱足。本书的特点正是在于每一个章节环环相扣,每一个段落层层相连,每一个词句丝丝入扣,很难割舍、区分,并且每一个部分都非常重要,饱和珍贵的信息,特别是其中有大量的内容触及我灵魂的最深处,是平时习以为常或长远忽略之事,每一次触动都是极其深刻的。所以对我来说,做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和摘要,变得异常困难,无论如何,摘要和感谢总是难以表达原著的精髓,所以更要奉劝您阅读原著。(待续)

 

蒋建东  中国大陆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