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轰动全国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

作者:弓长贝占郎
发表时间:
+-


2024-02-01 19:04·南宫钦

2022年5月6日,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个普通的露天汽车电影院迎来了非常特殊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沉寂的电影院人满为患。

在车上坐着的人,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夫妇,他们此次前来是为了纪念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50周年。

除此之外,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地,萨拉热窝的电影院也有很多电影院重映了这个电影。市中心的博物馆也举办了很隆重的纪念活动。

就连中国驻波黑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前去了电影的取景地,以表示对这部电影以及当时所体现的历史事件表示的敬意。

这部电影45年前在中国上映,作为一部前南斯拉夫的战争片,虽然它在上映的时候把一些剧情都删减掉了,但是它在当时仍然在我国境内引起了一片轰动,更是人人称赞的一部经典。

那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究竟讲了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都让很多人念念不忘呢?

南斯拉夫战争片轰动中国

1972年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萨拉热窝非常著名的斯肯德文化中心上映,在上映第一天就引发了当地市民的热烈追捧,随即它就火遍了全球。

虽然这只是一部间谍类的动作片,但是它的主角和地点都是有原型的。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的首都,也是经济、政治中心。

在二战之后,萨拉热窝也经历了很多跌宕起伏的时刻。萨拉热窝曾经是南斯拉夫的首都。萨拉热窝风景秀丽,群山环绕。虽然地理面积不大,但是在这里产生过很多历史性的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是在这里产生。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要讲的是一个游击队长凭借个人非常优秀的能力,以及与他同行的游击队员的帮助,成功了揭露敌人阴谋而让他们大获全胜的一个故事。

至于为什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受到这么多人民的欢迎,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第一次大战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经历过战争之后,这个国家并没有像之前发展的那样繁荣。


1941年,德国的纳粹入侵南斯拉夫之后,直接将萨拉热窝当成一个目标进行轰炸。这个城市由此开始了它最黑暗的时刻。尤其是在1943年到1944年,他们遭遇了盟军的轰炸,人民的生活也受到了破坏。

在这个混乱的时期,德国法西斯其实也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萨拉热窝人民在反抗中越挫越勇,苏军和盟军也越发的英勇善战起来。

在萨拉热窝当地存在着很多游击队,他们的联合使得德军处于一层又一层的包围之下。


对于已经要失败的德国来说,他们唯一能控制的地区只有多瑙河这边。他们需要从南斯拉夫和希腊撤军,但是他们的部队自己准备的燃料无法支撑他们回到柏林。

中间还需要靠萨拉热窝的燃料才能够保证他们后续燃料的充足。所以为了能够周全的进行撤军,德国的军队拟定了一个秘密的计划,名叫“劳费尔行动”。

如果要确保这个计划万无一的实行,必须要防止当地的游击队对他们进行阻挠。


其中萨拉热窝民众当中最著名的游击队长就是瓦尔特。为了能够逮捕这个游击队队长,德国军队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甚至在萨拉热窝待了一年的时间,抓捕审讯超过100名队员。但是他们不仅连瓦尔特的身份都不知道,连他真实的样貌都拿捏不清楚。

思考到这里,德军决定让他们的上尉康德尔,利用这个机会假扮成瓦尔特和游击队进行联系,打探他们内部的消息。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身份受到认可,康德尔多次积极参与到当地的斗争当中,甚至还和德军相互配合,以展现自己的作战能力、协调能力。


再加上本来游击队当中就有德军的眼线,所以康德尔很快就取得了游击队的信任,迅速打进到他们的内部。

之后的行动当中,康德尔利用假象来迷惑游击队队员,给他们的计划造成了诸多阻碍。

很快,接二连三的失败就引发了其他游击队长的注意。于是他们将计就计,决定不仅挖出假队长,还有把与康德尔接头的叛徒也抓出来。

与此同时,康德尔也在寻找真正的瓦尔特。康德尔得知只有一个游击队员知道瓦尔特的真实身份之后,他也进行了自己的计划,而这个唯一知道瓦尔特身份的游击队员就成为两方争夺的目标。


在寻找真正瓦尔特的过程当中,游击队经历了很多伤亡,很多失败,丧心病狂的德军为了找到真正的瓦尔特,不惜用更多人的性命拿来当诱饵。

最终在瓦尔特的努力和全部萨拉热窝游击队员的配合下,他们终于抓住了内奸,也破坏了劳费尔行动,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受欢迎

而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之后,火遍了大江南北。大街小巷的电影海报、小人书和各种纪念照片都成为当时流行的趋势。

与此同时,与电影有关的纪录片、电视节目、博物馆都异常的火爆,甚至还有一些艺术家伪造了一张流传非常广泛的中国产的瓦尔特牌啤酒的酒标。

与电影相关的各种周边产品也深受人民的喜欢,比如说还有一本专门手绘的90页的英雄连环画。


当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它引进到中国之后,成为了当时最成功的连环画图书之一,一经上市就脱销,成为炙手可热的图书。2014年,它在中国发行超过了800万册。可见《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国内的火爆程度。

不过,有一些看过这部片电视版的观众称,其实在我国上映的这部电影版删减很多镜头,时长超过20分钟。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片段看起来并不连贯的原因,但是整体并没有对电影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依旧不影响电影在我国的火爆程度。


与此同时,作为电影的男主角,他还多次来到中国进行活动。就在2017年,人民出版社还专门为他的主演出版了一部书。除此之外,男主角还多次在塞尔维亚会见到达此地的中国客人。

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勇敢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一种爱国情怀,不禁深深的镌刻在主演的心里,也成为了一代中国人的记忆。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当中的主角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弗拉基米尔-佩里奇。


原型弗拉基米尔-佩里奇

佩里奇1919年12月出生于塞尔维亚。1939年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党。仅仅一年之后,他就来到了萨拉热窝进行工作。

在德国的纳粹入侵的时候,佩里奇成为了萨拉热窝地下游击队当中最英勇善战的成员,他主要负责的就是召集工人进行运动。

1942年,佩里奇加入游击队,尽管他才20多岁,但是他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他率领着部队多次和德军进行作战,效果显著。


1943年,他回到萨拉热窝担任地下组织的领导者。为了能够保密身份,他化名为瓦尔特。用这个别名建立一个新的身份,同时也建立起一个非常有效的地下情报网,佩里奇不仅组织当地的游击队进行活动,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物质以及精神上的援助。

当时的佩里奇不仅是游击队的领导者,更是一个神龙不见尾的传奇。虽然电影当中的行动是虚构的,但是它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佩里奇在战斗过程当中英勇善战的一面。


真实永远比电影更危险和复杂。1945年,德军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危急,而瓦尔特也开始了最后的行动,他当时最重要的目的是保证萨拉热窝的基础设施能够正常的运行,不被德军所破坏,保证居民们正常的生活用水以及用电。

但是,尽管当时游击队已经对萨拉热窝的德军发起了进攻,局势也对佩里奇有利。

在4月份某一天的晚上,佩里奇却在与敌人的斗争当中不幸牺牲。在他牺牲的第二天,南斯拉夫游击队就解放了萨拉热窝。


1953年,佩里奇被授予民族英雄的称号,而这部反应佩里奇真实故事的一篇电影,之所以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爱,也是因为像瓦尔特这样的英雄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和感动,他们是抗击德军的英雄。

观众们被数以万计个瓦尔特这样勇敢机智的队员所感动,他们保卫国家、抗击德国纳粹的决心令人感动。

这部影片在20世纪70年代上映的时候,震撼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他们在民族解放战争前默默无闻,英勇献身。

他们的历史与我们的历史又是何曾的相似,可能这也是我们备受感动的原因之一。


根据南斯拉夫的不完全统计,他们的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在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牺牲的人数超过30万人。

这还只是保守的统计,真正的损失远远比这个数字要多的多的多。这些电影当中用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员,那些果敢付出的普通人民,那些为国捐躯的表现都不是电影当中的刻意表现,真实的情况往往比电影展现的更加惨烈。

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忘记之前每一个为了国家独立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们。

这些游击队员为我们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也值得我们一直被我们深深的记在心里。


《桥》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影片。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斯·佩洛维奇、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伊·加洛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

这是二战末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与德军斗智斗勇的经典演绎,不仅体现了为了守护更多人的性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更留下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镜头…

班比诺在泥潭中恐惧而充满希望的眼神;扎瓦多尼为不让德军活捉而必须亲手炸死基友后的咆哮;沉默寡言的狄希用飞刀时脸上的冷静与精准;工程师最后在桥上缓缓拉动开关炸掉自己修建的桥时坚毅的眼神;老虎的忠诚、完成任务的决心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

一首意大利民歌《Bella Ciao》穿插于全片,歌曲原为意大利斯洛维尼亚民歌(“Bella Ciao”是种有趣的表达方式,意大利男人大街上遇到闲逛的漂亮姑娘时通常用这句话来打招呼。意思是“你好,美女!”或分别时为“姑娘,再见!”)。二战期间歌曲在意大利游击队中广为传唱,成了游击队员之歌。随着电影《桥》在中国的热映,由这首意大利民歌改编的主题曲《啊!朋友》也被广为传唱。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的《旧恨新仇》到1990年的《炽热的爱情》,共有26部南斯拉夫电影在我国公开上映,其中,尤以上世纪70年代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给我国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南斯拉夫这个国名已成历史,但是南斯拉夫电影所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历久弥新,永不磨灭!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创人员合影,右三为导演克尔瓦瓦茨


《桥》主要演员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分别拍摄于1974年和1969年,均由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执导。半个世纪过去了,两部影片中的大部分演员已不在人世,即使在世的也已步入古稀之年,彻底告别了影坛。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2016年5月22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3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比劳特/瓦尔特,配音鲁非),《桥》(饰演老虎,配音鲁非)


巴塔是塞尔维亚人,身高1米87,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早年从事话剧表演,22岁凭借《库巴拉之歌》一片首次登上银幕,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影生涯。他一生共参与了300多部影视剧的拍摄,三度荣获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员奖,被认为是南斯拉夫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


除《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外,他主演及参演的《夜袭机场》《内雷特瓦河战役》《苏捷斯卡战役》《黎明前到达》《游击飞行中队》《你好出租车》《临时工》等也都曾与中国观众见面。


巴塔先后10次来华访问,是迄今为止来中国次数最多的外国演员,以至于他视中国为第二故乡。


银幕下的巴塔也是一位政治家,早在1990年,他就成为塞尔维亚社会党的第一批党员,2002年还以该党副主席的身份参加了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总统大选。正是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与在《桥》中扮演的“猫头鹰”的演员、同时也是克罗地亚政治家的雷利亚·巴希奇成为了真正的敌人,与扮演爆破专家扎瓦多尼的克罗地亚演员鲍里斯·德沃尔尼克由原来的朋友变成了陌路人。


巴塔的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员,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儿子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女儿是一名语言学家。


2012年,在主演了生涯最后一部影片《冰》之后,巴塔终因健康问题告别了影坛。晚年的他因右腿上的坏疽失去了行动能力,三次脑中风更使他的语言能力严重受损。在他去世后,时任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在唁电中表示,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塞尔维亚电影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的逝世不仅是塞尔维亚电影界,同时也是受到“瓦尔特”激励的几代人的重大损失。



留比沙·萨马季奇,2017年9月8日因患脑瘤去世,享年81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吉斯,配音雷鸣)



留比沙出生在马其顿斯科普里的一个煤矿工人家庭,童年生活非常艰苦。年轻时的他曾梦想当一名船长和飞行员,但最终他发现自己的才能还是表演,于是决定去考戏剧学院。在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他的导师认为这个身高1米98,长着一个大鼻子、两个大耳朵的学生是可造之材,建议他往喜剧方面发展。



毕业后,留比沙进入当地一家剧团,从事话剧表演。1961年,25岁的他偶然得到了在电影《脚手架上的游戏》中演出的机会,有了这次触电经历,他决定投身电影。


1962年,留比沙在取材于二战真实战役的《科扎拉之战》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因此结识了该片的主演、比他年长3岁的巴塔。


留比沙出演了巴塔主演的多部影片,除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外,还有《胡桃木》《炸弹》《黎明前到达》《游击飞行中队》等。在这些惊险和战争题材的影片中,留比沙总是扮演富于喜感的角色,就像是他扮演的吉斯,诙谐不羁,与影片的紧张氛围产生强烈反差,正因如此,他成为了一个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


留比沙与巴塔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是1980年的《临时工》,在这部影片里他们调换了位置,留比沙担任主角,巴塔演一个配角。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留比沙受欢迎的程度并不亚于巴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出演的《内雷特瓦河战役》《苏捷斯卡战役》以及主演的《开往克拉列沃列车》等都曾在中国内地上映,他那迷人的微笑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留比沙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和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德拉甘学的是电影制片专业。1993年,父子俩联手创办了一家制片公司,留比沙担任导演,德拉甘出任制片人。不幸的是,德拉甘在35岁因病去世,令留比沙伤心欲绝。


留比沙对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情,晚年他曾多次回访《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地,并到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的墓前悼念。



拉德·马尔科维奇,2010年9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享年89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钟表匠谢德,配音马尔路)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外表沉默、内心坚强的老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压抑着悲痛,勇敢地上前认领女儿尸体的画面令人记忆犹新;他替瓦尔特赴死,被子弹击中缓缓倒下的慢动作镜头曾被当时的国产片争相模仿;而他和奸细对暗号的那几句话也成了该片的经典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拉德出生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是歌剧演员迪夫娜·马尔科维奇的儿子。早年他在大学读的是工程系,后来又改学哲学,无论是当工程师还是哲学家都符合他本人的气质,但他却迷上了戏剧。


拉德在舞台上塑造过100多个角色,几乎拿遍了所有戏剧表演奖,对他来说,拍电影只是他的副业,即便如此,他在60年的演艺生涯中也陆陆续续地拍摄了78部电影,除《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外,他出演的《苏捷斯卡战役》《缩小包围圈》《黑名单上的人》《26个画面的占领》等都曾在中国上映。1989年,他因对前南电影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拉德的妻子奥莉薇拉·乔德耶维奇也是一名戏剧艺术家,他们唯一的儿子戈兰·马尔科维奇则是著名导演,他在南斯拉夫解体当年拍摄的《铁托与我》获得了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拉德和奥莉薇拉均参加了该片的演出。2008年,戈兰还根据他的父母在二战期间的经历拍摄了《巡回演出》一片,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大获好评。


拉德晚年在贝尔格莱德私立艺术学院担任表演教授,还尝试执导了两部纪录片《舞台上的笑声》和《我们之间》。



鲍里斯·德沃尼奇,2008年3月23日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9岁。


《桥》(饰演爆破专家扎瓦多尼,配音侯冠群)


鲍里斯出生在克罗地亚的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他从8岁起就是一名儿童剧演员,后来进入诺维萨德表演学校学习表演,在这里,他遇到了比他大6岁的巴塔,两人曾一起报考戏剧学院,在多次碰壁的经历中结下了深厚友谊。


最终,巴塔考入了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几年后,鲍里斯也被萨格勒布戏剧学院录取,进校第一年,他便以男主角的身份参加了《第九圈》一片的拍摄,该片代表南斯拉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鲍里斯也因此一举成名。


从1963年的《乡下人》起,鲍里斯和巴塔一共合演了17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桥》是他们的第二次合作,鲍里斯因该片在普拉电影节上获得最受观众喜爱演员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时,剧组曾邀请鲍里斯饰演片中的游击队员布兰克,但他嫌这个角色太小而拒绝了。


1990年,鲍里斯与巴塔合作了电视剧《毁灭》之后便分道扬镳。随着南斯拉夫解体,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他俩以演艺明星的身份分别当选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议会议员,成为政治上不共戴天的敌人。


2006年,巴塔突发心肌梗塞,接连做了两次心脏搭桥手术,从手术台下来后,他便让家人给远在斯普利特的鲍里斯打电话,约他到贝尔格莱德一见。这一消息传开后,很多克罗地亚人表示,如果鲍里斯前去探望巴塔,那将是一个政治上的鲁莽决定,是对南斯拉夫内战死难者极大的侮辱。迫于压力,鲍里斯最终放弃了与老友见最后一面的打算。没想到的是,巴塔顽强地活了下来,而鲍里斯却先走了一步。


鲍里斯的儿子迪恩和迪诺都是克罗地亚的知名演员,其中小儿子迪诺在父亲去世不到6个月后便因吸毒过量而身亡,他的女儿艾拉,也就是鲍里斯的孙女,是一名走红的模特和流行歌手。



雷利亚·巴希奇,2017年4月7日去世,享年 88 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德国间谍阿克瓦里斯少尉,配音关长珠),《桥》(饰演“猫头鹰”考斯,配音关长珠)


雷利亚出生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母亲是克罗地亚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钢琴家。他不仅继承了母亲的犹太血统,而且是一名钢琴神童。


雷利亚是一位高产的演员,他演过3766部舞台剧,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此外,他还演过56部国产片和70部合拍片和外国片,其中包括了曾在中国上映的《苏捷斯卡战役》和《临时工》等。由于能说流利的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斯洛文尼亚语,他的合作者中不乏沃尔克·施隆多夫、阿贝尔·冈斯、彼得·乌斯蒂诺夫、理查德·伯顿、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等国际影坛的大腕。


雷利亚并不讳言他与铁托有很深的交情,因为铁托很爱看电影,而且只看国产电影,所以他才欣然接受邀请,参加了歌颂铁托领导反法西斯斗争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苏捷斯卡战役》等片的拍摄,尽管他在这些影片中扮演的是反派或外国人(英国军官)。


在拍片现场,他与以巴塔为首的塞尔维亚演员相处融洽,但有时也会为一些政治问题发生激烈争执,南斯拉夫解体后,他们站到了对立的政治阵营。


雷利亚是克罗地亚社会自由党的忠实支持者,克罗地亚独立后,他曾代表萨格勒布市竞选议会上院议员获得成功。2004年,他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2位和平艺术家之一。


2010年,雷利亚因为摔了一跤,导致股骨骨折而失去了行动能力,此后的7年中,他做了四次大手术,但收效不大,最终瘫痪在床。



德拉戈米尔·吉德拉·保江尼奇,1993年11月11日因肝癌去世,终年60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假瓦尔特/康德尔,配音葛存壮)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为了对付神出鬼没的瓦尔特和他领导的游击队,德国反游击战专家、党卫军冯·迪特里施上校想出了一条毒计,他派党卫军军官康德尔上尉冒充瓦尔特混入萨拉热窝的地下组织,企图造成该组织的混乱和瘫痪,让他们无法阻挡秘密运输燃料的“劳费尔行动”。


根据剧情要求,“假瓦尔特”要有以假乱真的效果,所以就必须找一位与瓦尔特扮演者巴塔相仿的演员来饰演这个角色,导演首先想到的就是吉德拉。


吉德拉与巴塔可谓前南斯拉夫影坛的绝代双骄,他们不仅是当时前南最受观众喜爱的演员,而且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把自己的外号写进了名字里,巴塔是老虎的意思,吉德拉意为九头蛇;其次,他们都是彪形大汉,巴塔身高1米87,吉德拉身高1米89;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们同为1933年6月生人,吉德拉的生日是6月13日,只比巴塔小8天,而且他们同在1955年步入影坛。


吉德拉出生在塞尔维亚的克拉古耶瓦茨,很早就失去了双亲,母亲诺夫卡死于肺结核,父亲乔万是塞尔维亚军队的一名军官,在二战中被枪杀。他早年就读于食品加工学校,毕业后进入一家罐头加工厂,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戏剧表演,并最终考入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成为了巴塔的同门师弟。1955年,吉德拉凭借《军医们》一片首登银幕,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成为绝对的男主角人选。从1967年的《姜戈,最后的杀手》起,他接连主演了10部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奠定了国际影星的地位,在欧洲的名气远在巴塔之上。


在拍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之前,吉德拉与巴塔已经有过三次合作,演的都是正面形象,此番则是他们第一次演对手,而吉德拉也是在导演的百般说服下才同意出演反派。


吉德拉的妻子丽杰娅·康蒂奇也是一位演员,他们是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的同学。不过,他们的婚姻很具传奇性,经历了离婚和复婚,最终携手到老。如今,吉德拉的外孙乔万·斯托亚诺维奇已经长大成人,他继承了外祖父的身高和相貌,是塞尔维亚的超级男模。




博罗·贝戈维奇,1993年1月8日去世,终年60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游击队员博罗),《桥》(饰演迪希,配音王炳彧)


博罗出生在黑山的丹尼洛夫格勒,从16岁起就登台演出,是黑山国家剧院的主要成员。


博罗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1955年拍摄的反映黑山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获得独立的史诗电影《假皇帝》,此后的10年中,他遵守自己的信条,拒绝了众多电影的邀约,直到1965年才参加了苏联和南斯拉夫合拍片《检查——和我无关》的拍摄。


《桥》是博罗出演的第六部电影,该片的故事发生在黑山,拍摄地也选择在黑山的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和塔拉河谷大桥。导演克尔瓦瓦茨十分希望希望找一位“英俊且彪悍”黑山人扮演迪希这个角色,于是博罗就成为了最佳人选。博罗扮演的迪希是一个话不多的狠角色,骁勇善战、擅长飞刀的他是老虎为炸桥小分队招募的第一位成员,因为他之前不慎放跑了叛徒而被小分队中的曼奈怀疑是德国奸细,最终他协助老虎完成了炸桥任务,凯旋而归。


博罗也参加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拍摄,但只是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名字也叫“博罗”的游击队员。此外,他还在《苏捷斯卡战役》中饰演铁托的亲密伙伴杜拉·斯潘卡,在《南方铁路之战》中饰演游击队员马克西姆。




伊万·严尼奇耶维奇,1992年2月26日去世,终年60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警长斯特里,配音关长珠),《桥》(饰演炸桥小分队成员曼奈,配音劳力)


伊万出生在塞尔维亚,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艺术学院,与巴塔是同班同学,也是最要好的朋友,在《桥》之前,他们就已经在《越狱》一片中有过合作。


伊万长着厚实的嘴唇、浓密的黑发和粗犷的脸庞,这种长相与西方人概念中血性彪悍的巴尔干人不谋而合,所以他有机会在许多合拍片中扮演反派角色。在1965年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和西德合拍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他扮演了一个凶残的奴隶主,该片于1983年经上译厂译制后在我国上映。


伊万的成名作是1970年的《提琴手》,他在片中成功塑造了吉普赛音乐家伯杜什的形象,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都受到了好评。意大利著名制片人迪诺·德劳伦蒂斯把他带到了好莱坞,与米高梅公司签下了5年合约。

当时米高梅公司正筹备将《教父》搬上银幕,最初考虑让伊万饰演迈克尔·柯里昂一角(后由阿尔·帕西诺饰演),但条件是他必须先学会说英语。偏偏这时伊万的签证到期了,他不得不回国办理续签。没想到意外发生了,在贝尔格莱德街头,伊万驾驶雪铁龙汽车发生了车祸,他的一个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朋友被甩出窗外,当场毙命,伊万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刑一年。


出狱后,伊万一度很消沉,只能靠街头表演养家糊口,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很快又回到银幕上。巴塔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邀请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扮演打入警察局内部的游击队员斯特里,这也是他最擅长的角色。

伊万还参演过《黑名单上的人》,上世纪80年代,他转入喜剧表演,主演了一系列喜剧片,死后被追授南斯拉夫电影终身成就奖。




娜达·斯帕索耶维奇,1981年7月16日因癌症去世,年仅40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米尔娜,配音于蓝)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贪生怕死的女叛徒米尔娜,也就是假瓦尔特口中的“肖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混进革命队伍的投机分子,被俘后因忍受不了严刑拷打而叛变,不仅出卖战友,还作为德军的卧底蒙骗了吉斯,暗中破坏抵抗组织,娜达非常出色地扮演了这个既可怜又可恨的角色。


娜达出生在一个演艺世家,父亲米洛拉德·斯帕索耶维奇是前南的著名演员。她少女时代就以模特成名,直到24岁时才步入影坛。她一生共拍摄了60部电影,包括另一部在中国上映的前南电影《南方铁路之战》,并在普拉电影节上获得过最佳女配角金竞技奖。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娜达31岁时的作品,当年北影厂译制该片时,导演凌子风竟然请51岁的“江姐”于蓝为她配音。于蓝特意为这个角色设计了有点沙哑的声音,力求刻画出人物内心的空虚和挣扎,尤其是那句“我只能这样,我没有别的办法,没办法没办法……”既表现出这个女叛徒的绝望,也让观众心生一丝怜悯。


娜达曾与前南著名画家布拉尼斯拉夫·米利奇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生下了女儿伊莎多拉·米利奇。她去世后,女儿由父亲养大成人,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演员。




斯洛博丹·迪米特里耶维奇,1999年12月4日去世,终年58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苏里,配音侯冠群)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沉默寡言却身手不凡的苏里是瓦尔特最亲密的战友,他像影子一样伴随在瓦尔特左右,每到紧要关头总能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对于南斯拉夫人来说,苏里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神秘绰号,而他的扮演者则是被认为长得最不像南斯拉夫人的斯洛博丹·迪米特里耶维奇。


斯洛博丹·迪米特里耶维奇出生在塞尔维亚第三大城市尼什,二战后随全家搬到了克罗地亚首府萨格勒布。他长了一头黑发,却有一双绿色的眼睛,无论对于塞尔维亚人还是克罗地亚人来说都极其少见。


斯洛博丹1961年步入影坛,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脚手架上的游戏》,该片也是吉斯的扮演者留比沙的银幕处女作,但他比留比沙小5岁。


最先发现斯洛博丹奇特长相的是德国人,当时他们正在与南斯拉夫合拍仿好莱坞西部片《银河宝藏》,请了一批美国演员演牛仔,但却选中斯洛博丹饰演了印第安人。由于该片在欧洲大受欢迎,斯洛博丹立刻成为了一名国际影星,先后在德国、瑞典、意大利、法国等拍摄的《石油之王》《亡命小道》《黄昏的决斗》《勒索魔鬼党》《神枪客》等片中饰演冷面的危险人物。


在南斯拉夫电影鼎盛时期,斯洛博丹还与巴塔联手演出了游击队题材的《绿山高谷》,他与巴塔、留比沙合演的越狱题材的《黎明前到达》和主演的南斯拉夫和平时期反间谍题材影片《缩小包围圈》也都曾在中国上映。


斯洛博丹的国际影星身份始终没有改变,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无法继续胜任动作戏,更多的是在《空中浩劫》《谍纲阴谋》《天生就骑》等欧美制作的影片担任配角。1995年,他还参与拍摄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扮演一个重返家园的战争幸存者。在1997年的好莱坞大片《末日戒备》中,他饰演一名塞尔维亚政治家,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亮相。




沃伊斯拉夫·米里奇,2019年4月23日去世,享年86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伊万)


气质儒雅的米里奇在高中时代的梦想是当一名建筑师和律师,然而在陪一个朋友去剧院排练新剧时,他却被导演看中,让他在剧中扮演了一个80岁的老人。


正是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服完兵役后,他进入贝尔格莱德戏剧剧院,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演员。他曾出演过50多部影片,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黑名单上的人》《缩小包围圈》《南方铁道之战》等,并以《苦行僧与死亡》一片在南斯拉夫普拉电影节上获得金奖。

上世纪80年代,米里奇宣布退休,从此过上了远离舞台和电影聚光灯的安静生活。




斯洛博丹·西卡·佩罗维奇,1978年5月2日去世,终年52岁。


《桥》(饰演工程师,配音雷鸣)


佩罗维奇出生在塞尔维亚克拉古耶瓦茨的一个军官家庭,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德国集中营,回国后社会福利机构将他安排到南斯拉夫戏剧院担任会计,他因此对戏剧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后不久,佩罗维奇出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他俩》。


佩罗维奇是一位擅长冷幽默的喜剧演员,在《桥》之前,他就以喜剧片《不要碰幸福》获得过普拉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当年,导演克尔瓦瓦茨为《桥》中的工程师一角找了很多演员,但都觉得不合适,而他最终选择了佩罗维奇,是因为“他有一双忧郁的眼睛,他的眼神足以表达出一个工程师要去炸毁自己心爱作品时内心的痛楚”。


佩罗维奇是一名自由艺术家,他不属于任何机构,平时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周游世界,他曾花了几年时间在印度旅行和修行,即便如此,他仍被认为是南斯拉夫最杰出的演员之一。



弗拉丹·霍利奇,2004年11月4日在洛杉矶去世,年仅57岁。



弗拉丹·霍利奇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饰演游击队员、钟表店老板谢德女儿阿兹拉的男友布尔吉。



此外。他还在《黑名单上的人》中扮演米莱,米莱有着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遇事胆小,这也注定了他革命的不坚定,在《叛徒》一集中他背叛了大家,仅存的一点良知驱使他向敌人开枪,最后死在敌人枪下。



霍利奇的其他作品还有《血红大地》和匈牙利影片《脚下生风》,南斯拉夫解体后,他移民到了美国。




帕维尔·武吉西奇,1988年10月1日因癌症去世,终年62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饰演车站调度员佛兰克斯,配音王炳彧)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火车站长佛兰克斯是个小角色,但他的扮演者帕维尔·武吉西奇却是全片资历最老的演员。


武吉西奇于1950年出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魔剑》,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一共饰演了177个电影角色,被称为南斯拉夫影坛最知名的面孔。即使对中国观众来说,这张面孔也不陌生,除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我们还在《内雷特瓦河战役》《黑名单上的人》《你好出租车》等片中见到过他。


武吉西奇早期因为主演喜剧片《卡车司机》而成名,是当时国内受欢迎的电影明星。他敢于公开表示对铁托的不满,这源于他的父亲因反对铁托的集权统治而受到迫害。他平时酷爱喝酒,每当去酒馆时,他总要带上一条毯子,将酒馆墙上的铁托画像遮挡起来,“因为看到这张脸,我便毫无兴致。”

即使这样,铁托夫妇仍然把他当做座上宾。铁托出席《内雷特瓦河战役》首映式时发现武吉西奇不在场,便立即派人将他从家中接到现场,当时他还穿着居家的大花短裤。


武吉西奇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高超的演技,他的看家本领是他那张富有表现力的脸和改善糟糕剧本的能力。他认为表演就是一种谋生手段,所以,在他出演的影片中,他总是拿最高的片酬,《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也不例外。


武吉西奇的代表作是1981年的《谁在那儿唱歌?》,该片获得了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1996年,南斯拉夫电影艺术与科学协会评出战后南斯拉夫最伟大的十部艺术电影经典,该片名列第一。他还主演了著名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处子作《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和成名作 《爸爸出差时》,后者获得了第38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武吉西奇的弟弟杜尚·武吉西奇也是一位知名演员,曾在《黑名单上的人》中饰演杰夫塔。



希比娜·米亚托维奇,1970年6月22日死于车祸,年仅40岁。


《桥》(饰演叶琳娜,配音吴素琴)


叶琳娜是《桥》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她是没有出场的游击队接头人拜尔塔的姐姐,拜尔塔被盖世太保抓走后,她充当向导带领炸桥小分队穿越了沼泽地,却被德军卧底猫头鹰诬蔑为奸细。最终她协助小分队完成了炸桥任务,与幸存的老虎、迪希一起凯旋而归。

叶琳娜的扮演者是希比娜·米亚托维奇,她也是南斯拉夫总统茨维耶廷·米亚托维奇的第一任妻子。

希比娜出生在塞尔维亚的尼戈廷,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后不久就嫁给了时任南斯拉夫最大党报《共产主义者周报》的社长和总编辑茨维耶廷·米亚托维奇。茨维耶廷在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是东波斯尼亚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政治和军事领导人,战后被视为民族英雄。


1961年,茨维耶廷出任南斯拉夫驻苏联大使,但希比娜为了自己的表演事业并未一同前往莫斯科。1962年,她出演了取材于他丈夫真实战斗经历的影片《科扎拉之战》。1969年,也就是《桥》上映的那一年,她还参加了《内雷特瓦河战役》一片的拍摄,该片耗资1200万美元,是南斯拉夫电影史上造价最高的电影,美国影星尤尔·伯连纳、奥逊·威尔斯,苏联功勋演员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等均参加了演出。


希比娜为茨维耶廷生了两个女儿,不幸的是,1970年6月22日,在她的大女儿米拉9岁、小女儿玛嘉只有4岁时,她在贝尔格莱德的一起车祸中丧身,年仅40岁。

希比娜去世时,茨维耶廷的职务是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执行局委员,后来他娶希比娜的闺蜜、电视女明星米拉·斯图皮卡为妻。1980年铁托病逝后不久,他当选南斯拉夫新任总统。

受母亲的影响,希比娜的两个女儿也都进入了文艺圈,尤其是大女儿米拉,她是一支著名摇滚乐队的主唱,是南斯拉夫年轻一代的偶像。然而,优渥的生活却让她们染上了恶习。1991年,30岁的米拉因过量服用海洛因去世,几个月后,妹妹玛嘉也因为同样原因离开人世。

1993年,茨维耶廷·米亚托维奇在总统任上病逝,享年80岁,他被安葬在贝尔格莱德新公墓的一个普通墓地,他本可以葬在人民英雄墓地或功勋市民林荫路,但根据他的遗愿,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希比娜和两个女儿合葬一处。



米莉娅·武亚诺维奇,2005年6月4日病逝,终年60岁。


《桥》中,炸桥小分队前往圣黎德修道院取炸药,却不知由于卧底猫头鹰事先告密,德军已经在修道院周围设下埋伏,只等小分队自投罗网。关键时刻,一名年轻的修女敲响大钟,发出警报,小分队安全撤离,而她则倒在了德军的枪口之下……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镜头,这位美丽的修女却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扮演者是具有传奇经历的南斯拉夫演员米莉娅·武亚诺维奇。


米莉娅出生在贝尔格莱德,是1967年度的塞尔维亚选美皇后。1969年,她首登银幕,主演了争议作品《第一份工作》,该片获得了第1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桥》是她出演的第二部电影。


上世纪90年代初,这位美女明星突然宣布退出演艺圈,全身心地投入到占星术中,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占星家。


米莉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与当时南斯拉夫的政局不无关系。1990年,随着东欧巨变,原本就存在民族分歧的南斯拉夫也卷入分崩离析的漩涡,国家前途未卜,民众忧心忡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米莉亚利用她以往的知名度在电视上开办了“千里眼女王”节目,以古老的占星术指点江山,预知未来。

米莉亚的节目大获成功,她用赚到的钱买了别墅,与米洛舍维奇总统做了邻居。

然而,她却没能预言自己将要面临的悲剧——2000年5月,她的前夫、前南退役军官奥布拉德·泽贾克出于个人恩怨,闯入她的寓所,对她连开两枪,其中一颗子弹射穿了她的脊柱。


米莉亚死里逃生,但从此瘫痪在床,一直未能康复。她在病榻上坚持写作,出了几本占星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