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志诚的祖父 -- 郭化若中将的故事

作者:弓长贝占郎
发表时间:
+-

(注:读罢右撇子网友的《贝志城弄巧成拙》一文,想起贝的祖父郭化若中将来,于是在此贴上他的故事。)


2024-01-20 22:06·海风吹拂的历史

1939年1月,雄伟的秦岭山脉还是一片冰天雪地,西北风呼啸着刮过白茫茫的杨家岭,吹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在黄土高坡上的延安却处处给人一种热火朝天的感觉。

在一间暖和的窑洞里,八路军第一期参谋培训班正在举行开学典礼,130多名高级军事干部济济一堂,正在热切地翘首以待。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这一期培训班是在毛主席的倡导下举办的,目的是为我军培养一批能打游击战、善打运动战的参谋人才。今天的开学第一课本来是邀请毛主席来讲的,可是毛主席实在太忙碌了,脱不开身,他就推荐了身边的一个参谋前来代课。

并对大家说:“你们放心,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这名参谋虽然是仓促上阵,但一开口就折服了眼前这些百战悍将,他不仅能将游击战的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还能抽丝剥笋、鞭辟入里地分析当前的战略态势,各种数据、战例也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课堂上的学员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一、黄埔四期第一名

一座黄埔军校,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

1925年10月,刚成立不到一年的黄埔军校,以其巨大的声望,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前来报考。

最新结业的黄埔四期,共毕业了2654名学生,比前三期的毕业生加起来还多,这一期也是人才辈出,林帅、伍公豪、刘志丹、段德昌、张灵甫、胡琏、谢晋元等等,都是后来叱咤风云的名将。

黄埔军校四期合影

可以说,黄埔四期的将星闪耀,比起一期来也是不遑多让。

但是黄埔四期生在校期间表现最好的,却不是上面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将。

年仅21岁的郭化若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不仅在3000多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四期,同时也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这一点跟一期的蒋先云很像。

在黄埔四期,郭化若不仅在理论上拔尖,在各类军事课程,尤其是炮兵科目上,更是出类拔萃,这让他毕业后就被留校担任黄埔炮兵队的队长。

郭化若极其耀眼的表现 很快引起了老蒋的注意,在拉拢蒋先云、陈赓等人失败后,老蒋又看上了郭化若,先后两次提出要郭化若担任他的军事参谋和秘书,但都被郭化若以“军人应当战死疆场”为由拒绝了。

原来早在入校之初,郭化若就在周恩来、蒋先云等优秀共产党人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他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同时也看透了老蒋的真面目。

黄埔时期的郭化若

留校后的郭化若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随即参加了东征和北伐,担任炮兵连连长。

大革命失败后,老蒋要求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表态脱党,在蒋先云第一个喊出:“头可断,而共产党籍不可更改”后,郭化若追随师兄,公开了共产党员的身份。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郭化若孤身奔赴南昌,终于在三河坝追上了起义军,从此加入了人民军队。

二、我军三个兵种的创始人

南昌起义后,我党深感军事人才的匮乏,于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安排郭化若等人跟随刘伯承赴莫斯科炮兵学院深造。

在莫斯科期间,郭化若如饥似渴地学习炮兵、工兵、通信兵等现代军事知识。

当井冈山会师的消息传到莫斯科,郭化若感到非常振奋,当即决定终止学业回国。

回国后,郭化若加入了红四军,朱德闻听这个黄埔高材生来投,非常高兴,当即任命他为2纵参谋。在随后的漳平战斗中,郭化若指挥若定,甚至亲自瞄准,一炮炸毁了敌军指挥所,并趁势进攻,全歼守敌。

郭化若在毛主席身边

郭化若第一次指挥作战,便小试锋芒,以少胜多,初步展露了过人的军事才华。战斗结束的当晚,红四军就任命郭化若为2纵参谋长。

参军仅23天就当上参谋长,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古田会议后,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郭化若担任了红四军军部参谋处长,此后历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军委二局局长,从此跟随毛主席,以出色的参谋襄赞军机,成为毛主席、朱总司令身边的得力助手和军事高参。

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文武双全的郭化若还创办了我军第一期《参考消息》,意为给首长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参谋信息,这一报刊传承至今,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发行量。

毛主席写给郭化若的信

不仅如此,郭化若还白手起家,创建了我军的三个专业兵种

1930年9月,红一方面军路过安源,郭化若发现安源煤矿报名参军的工人中,有很多都懂得工程技术。想起在莫斯科所学的工兵课程,郭化若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将成立红军工兵队的想法向毛主席做了汇报。

毛主席听后非常高兴,立即让郭化若去挑选人才,迅速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工兵队。这支新成立的工兵队在随后的吉安战役中初露锋芒,使敌人惊呼红军有了秘密武器。

郭化若在担任参谋长期间,发现红军缺少电台,通讯全靠两条腿,于是画了很多电台图样,向一线各部队发放,要求“缴获电台后,应妥善保管,并立即送回总部”

1930年,红军全歼张辉瓒的18师,当场缴获电台一部,俘虏10名电报员,前线指挥员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将全套电台和电报员送回总部。

红军第一部无线电台旧址

郭化若如获至宝,亲自找这10名电报员谈心,以真诚的态度打消了他们的疑虑,这10名电报员集体同意加入红军。就这样,红军成立了第一支无线电通讯部队

有了电台后,红军更加如虎添翼。毛主席知道后连声赞扬说:“小参谋拿出了大主意,建立无线电大队非常重要,我们红军也有了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你这个参谋长当得好哇。”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深感我军攻坚能力不足的郭化若,建议军委培养炮兵人才,以应对未来战争形势的巨大变化。毛主席立即指示郭化若成立延安炮兵学校,并担任校长。

郭化若深感责任重大,他从学员选拔、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器材修整上全程参与,禅精竭虑地为我军培养炮兵人才。

延安炮校凝聚了郭化若大量的心血,但他却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甚至都没能赶上炮校的开学典礼。

郭化若手书的“延安炮兵学校旧址”

三、55年授衔坚辞上将

1937年,国军在抗战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毛主席有感于国军将领只会死读兵书,不懂得灵活应用游击战、运动战歼敌,就想向国军宣传八路军的战法战术。

由于郭化若对毛主席军事思想造诣最深,主席就指示郭化若将运动战和统一战线的精髓写进古代兵法中,向国军将领宣传。

郭化若说干就干,相继写出了大批著作,比如通过《赤壁之役》、《齐燕即墨之战》阐述了团结则存、分裂则亡的道理,通过《淝水之战》指出了内部团结、抵抗到底才是晋朝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郭化若编撰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

郭化若写的文章通俗易懂,一经刊发就在国军将领中引起轰动。那些高级将领都对古代兵法有相当的造诣,但是郭化若将辩证法融入军事战例中,令国军将领“耳目一新”“观之深省”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被俘后,得知对面指挥的就是《孙子兵法研究》的作者,黄埔学弟郭化若之后,不禁心服口服。

后来,郭化若还出版了《新编今译孙子兵法》,成为我军研究孙子兵法的第一人,毛主席看后大为赞赏,连称:“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郭化若所著《孙子今译》

1955年授衔,中央一开始准备授予郭化若上将军衔,毛主席、朱总司令也都同意了,但是郭化若坚决不接受,谦称自己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给一个中将就很满意了,后来郭化若就被授予中将军衔。

而与郭化若同级别的兵团级干部大多都被授予上将军衔,如任九兵团司令员的宋时轮,郭化若曾担任过九兵团政委,与宋时轮同级。没错,就是那个血战长津湖的九兵团,所以郭化若完全有资格授予上将军衔。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其实在您了解过老将军的履历后,就不难理解了,在郭化若的军旅生涯中,谦虚低调一直是他的本色。

郭化若将军

解放战争爆发后,郭化若深感理论应该联系实际,于是申请到一线指挥作战,他本来完全有机会担任大军区司令员、军长等正职的。但郭化若每到一处,都曾多次惋拒正职任命,只想担任副职或政委,甘心辅佐正职。

在解放战争前期,郭化若历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野6纵副司令员、4纵政委,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结束后,郭化若以三野九兵团政委的身份,协助宋时轮指挥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

轰动全国的《渡江侦察记》,原型就是郭化若率领九兵团渡江的故事。

郭化若将军登长城

1995年11月,这位为国奉献了一生的老将军因病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