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印度会变成一个军事大国而不会成长为经济大国?

作者:力挽狂澜
发表时间:
+-

001.jpg

      从去年的洞朗对峙到今年的武汉会晤再到青岛的上合会谈,中国和印度的龙象之争也成为热点话题,印度这个潜力无限的大国,能否发展成为一个与中美相匹敌的现代化超级强权?新加坡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早已给出了答案。李光耀在《令人窒息的国家:印度的未来》一文中指出,印度会变成一个军事大国,但经济不会繁荣,印度不能仅仅凭借服务业就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成为工业强国之前就变成了经济大国。自英国工业革命后,世界范围内都无法找到相反的例子。最为年幼的经济大国——中国同样是用农产品换技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采茶舞曲》最开始的歌词就有“多快好省来采茶呀,好换机器好换钢”之句。而运气好的是,当时的苏联愿意向中国出口技术。在这两个因素结合之下,中国先是走上工业化道路,才能在邓小平时代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尽管莫迪之前的领导人痴迷于苏联快速的增长和工业化,然而资本积累率高、密集上马大型项目、大力发展钢铁事业、制造农业机械等等在印度没有发展起来。李光耀指出,印度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在英国殖民统治开始之前,印度这片土地上原本有32个小国,这些小国恰巧都位于英国人修建的铁路的沿线地区。后来英国人来了,就把这些小国联合起来,建立了殖民统治,把众多小王国纳入其统治之下。印度各邦仅仅是在名义上统一于的中央政府旗下,印度农村经济落后,种姓制度保留度非常高,每一个村庄都宛若一个小王国,等级森严,堡垒坚固。印度也曾进行过土地改革,但很不彻底。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府想把大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但一直遇到巨大阻力。

       英国人给印度留下的法律包括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法律。拥有土地的大地主都强调土地改革是违法行为,这些人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竞相成为各级议会的议员,阻扰政府出台任何土改方案。这导致国家无法用强制力把农民控制在集体农庄中,让他们竭力生产粮食却以低价以致无偿的方式卖给国家,以赚取剪刀差,换回工业化。英国的殖民统治依赖的是1,000名英国人和数万名印度人,这些印度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养成了英国人的行为方式。但李光耀称他们无法消除印度的种姓制度,无法摆脱印度根深蒂固的旧习。如果印度人无法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印度必须建设高速公路、引进高铁,并修建更大、更好的机场,还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要成为发达国家,印度必须像中国那样,将其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但印度的在野党不希望执政党获得政绩和与之相应而来的民心,他们运用规则上的漏洞,不断干扰连通各地的公路。很多贫民被政治化动员起来反对公路的修建,尽管公路修好后所带来的财富有他们的一份。印度如果要发展就必须处理国内复杂的利益纠葛,让既得利益者心甘情愿或不得不让出利益。 莫迪上台以来借助民族主义实现上述目标,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中印边境对峙消息爆出的同时,莫迪雄心勃勃地统一全国税收的税改计划蓄势待发。税收的统一,将使印度向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迈出一大步。不过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而且不断的摩擦可能会引发一场真正的战争,虽然李光耀认为中国并不会与印度开战,但战争的风险难以避免,这就足以吓跑外国投资。李光耀强调,腐败、官僚主义、基础教育、种姓制度等都在制约着印度的发展。不过,李光耀认为,比起中国,印度的政治体制更为灵活,如果中国的政治架构不进行调整以适应高增长率引发的社会变化,那么印度就会凭借民主与法治体制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