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山下的汉墓和塑像-探寻细君公主的事迹

作者:华夏民
发表时间:
+-

去年10月18日,笔者从纽约启程前往遥远的中国新疆拜谒刘细君公主墓,去实现荣绕心间多年的梦想。两段飞行及转机候机用了三十几个小时才到达乌鲁木齐。休整一天再乘火车到伊宁。伊宁休整一晚,次日坐长途巴士到相距160公里的昭苏。在昭苏住一晚。次日一早坐私人七座车去离70公里的夏特乡(没有公共巴士)。司机为了让六个座位都坐满,在昭苏街道上兜了好久才正式出发上路。到达夏特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位于夏特乡旁的古道景区已经关门。因时至十月下旬北纬45度海拔一千几百米的夏特已经寒凉。原籍山东的‘疆二代“司机听说我要去探访刘细君公主墓,就说你走运了。往常年景此时夏特地区已经下雪。我想加车费请他弯一小段路送我上山到公主墓附近,司机说不行,因山路难走,而且他还有五位乘客要送。我觉得他说得在理。就在景区门口下车,按司机所示方向独自沿上山小公路走去。在启程漫游之前已做过功课。得知从夏特乡到公主墓有8公里(又说6公里),无交通车,早做好了步行上下山的心理准备。于是背上干料饮水和照相器材上路。经过一个半钟头的行走,当细君公主墓和塑像出现在远处时,心里不由得一阵激动。多少年的梦想,多么遥远的距离,我终于来到了。


刘细君公主墓位于一片倾斜的草原上。背靠着山峰连绵的天山山脉(那一段又叫乌孙山)。夏特大峡谷的谷口在不远处清晰可见,而脚下的草原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有海拔1950米。比泰山的顶峰还高出约四百米。刘细君公主墓是土墩墓,属于中原墓冢的典型风格。椭圆形的土墩长径短径各约三十米和二十米。墓冢上长满绿草和鲜花。 与墓冢相距三百多米处立有刘细君的塑像。华夏江南女子温婉秀丽的容貌表现无遗。她默默地遥望前方好像在说她内心的思念与忧伤。

公元前115年张謇第二次出使西域回来以后向汉武帝提出汉朝对乌孙“妻以公主,结为兄弟,共制匈奴”的十二字方针,汉武帝采纳了,便着手挑选远嫁去乌孙的公主。汉武帝自己有五个女儿,但都已嫁出或“超龄”。何况,即使汉武帝即使有适龄未嫁的女儿,也未必舍得让她们去。公元前109年乌孙王猎骄靡正式以千匹良马为聘礼求娶汉朝公主。汉武帝想到了自己的侄孙女刘细君。汉武帝有个长他12岁的哥哥,叫刘非。在平定七国内乱时作战勇敢建立功勋。被汉景帝封为江都王。刘非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建继承了他的王位。不料这刘建是个逆子,不但荒淫甚至还想作反。公元前121年被告发查有实据问斩,祸及亲属,全家被诛。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因年仅两岁获汉武帝赦免。但也就成为孤儿。幸亏她有个叔叔,叫刘胥。也是个王,江陵王。刘胥收养了她。刘细君从小长得聪明伶俐,俊俏可爱。刘胥非常喜欢她。把她当成亲生女儿来抚养。长大些就请人教刘细君文字书画音律。刘细君不但天生丽质,而且天资聪颖。她学会书写隶书,能读通许多史籍文典,还能画上一手好画,会弹出优雅的乐曲。刘细君到长到十几岁时更加是出落得亭亭玉立花容月貌。汉武帝获知自己有这么一个才貌双全的侄孙女。就一纸诏书将她封为公主,远嫁乌孙王。

刘细君并不愿意做这个公主。因她舍不得离开家乡和亲人远嫁去遥远的异域。但皇命不可违,只得服从。汉武帝也没催她那么紧,到公元前107年刘细君才离开家乡辞别亲人北上长安。北上过程中,沿途许多地方的百姓民众知道刘细君要远嫁乌孙,都出来以热烈歌舞相送。宝应县等地方一直保留有跑马灯等民间欢庆歌舞据说就是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传说刘细君走到安徽灵璧时,登相山扶着岩石向东远眺故乡,久久不忍离去。以至手印留香于岩石,成为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走了近半年才到达长安。到长安又住了一段时间,到公元前107年刘细君在长安拜别汉武帝启程西行。

汉武帝对这次送亲是下足了功夫。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一方面或许汉武帝也有恻隐之心。当年诛杀了刘建全家,唯一的遗孤现又要为国远嫁异域。另一方面,汉武帝也藉此彰显大汉的国威。送亲的队伍绵延十几里,旌旗招展,仪仗盛大。陪行的有官吏、侍女、工匠、随员,武士等数千名,以及作为嫁妆的数不清的锦帛金银珠宝。队伍经天水,陇西,武威,张掖,酒泉到边陲重镇敦煌。再由玉门关出关过龟兹,轮台,姑墨,长途跋涉半年终于到达乌孙国都赤谷。乌孙国的王公贵族官吏民众看到这么大阵杖的送亲队伍,这么多的金银财物,看到那貌若天仙的刘细君公主都惊喜得欢欣欲狂。他们在国都的大路广场上载歌载舞,终日欢宴不息,来表示对刘细君公主的欢迎。他们称刘细君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一样的公主“。看到这样的场景,刘细君也很高兴,心里也有一些安慰。但是,千里搭长篷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热烈的歌舞也会停息。当一切安静下来进入一般作息的时候,生长于山青水秀气候温和的江南地区的刘细君对塞外的生活愈来愈感到不适。那里天气常年寒冷。居住房舍和饮食习惯都天差地别。住的只是一个大一些的蒙古包,难以抵御风寒。吃的不是精制粮食,而是粗犷肉食。喝的不是香茶豆浆而是马奶。更兼猎骄靡比刘细君大了五十多岁,语言不通,夫妻之间完全无法沟通交流,这使刘细君内心异常痛苦。但作为政治联姻的汉朝公主,她也深知自己的重大使命,了解自己身系着大汉的边疆安宁。她尽量在各方面做得最好。她把汉武帝赐给她的金钱和丰厚妆奁与财物赠送给乌孙王族官员。出资请他们宴饮。而且是由汉朝厨师做的华夏佳肴美食。用她的亲善来表达汉王朝对乌孙的友善。争取乌孙官民对汉王朝对好感。如果说张骞是开凿了民族友谊之渠,那么刘细君就是往渠里注入潺潺流水。刘细君积极传播汉朝先进文化。她向乌孙国介绍汉朝的典章、礼仪、音乐。她带到乌孙的能工巧匠、乐队、裁缝、侍从等将中原文化及先进技术带进西北大草原。因为细君公主的到来,乌孙开始建筑房屋,开始种桑养蚕。刘细君自幼勤学本已精通音律,到乌孙后采集当地的民乐创作马上之乐,并用琵琶弹奏。有说法,琵琶就是细君公主和琴师工匠在那段时间共同创制的。她用琵琶弹奏乐曲解忧,也给乌孙胡乐注入新的元素。细君公主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促进了乌孙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汉乌联姻提供了经验并打下了基础。

娶刘细君的乌孙王猎骄靡有着传奇的经历。当他还在婴儿襁褓中时乌孙与月氏发生激烈战争。乌孙被击败。他的父亲难兜靡被杀。猎骄靡被他父亲的一位忠实部下救出逃走,欲投奔匈奴。途中,部下把猎骄靡放在草丛中自己去找食物饮水,回来时发现一只母狼给猎骄靡喂狼奶。一只乌鸦叼着一块肉在旁守候。部下极为惊讶。在找到匈奴冒顿单于后向他讲述了这个故事。冒顿单于听了觉得这婴孩生命不凡,就收养了他。在他长大后冒顿的孙子军臣单于扶助他打败仇敌月氏并复国。虽后来猎骄靡与行为张狂的继任单于伊稚斜关系弄僵,但还是顾念之前三代匈奴单于的好处,没有向汉朝提亲。直到伊稚斜也去世了,才向汉朝求娶公主。

猎骄靡娶刘细君时已年近古稀。次年卧病不起。猎骄靡的长子去世很早。去世时猎骄靡答应立他的儿子军须靡为王位继承人。这引起猎骄靡次子的不满。计划起兵杀害军须靡。猎骄靡为保护军须靡,便给次子一万多骑兵要他到别处自立。猎骄靡在病榻上拟定自己死后刘细君再嫁自己的孙子军须靡。以确保军须靡的地位。虽说军须靡年纪与刘细君相若,但这种嫁娶完全违背华夏伦理。刘细君拒不接受,并上书汉武帝。汉武帝回信说:“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刘细君万般无奈,以国家千秋大业为重,只得服从皇命,忍辱再嫁军须靡。细君公主与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叫少夫。但这个女儿很快就夭折了。

一个弱女子肩负起如此家国重担,内心深处的愁苦也是可以想象的。夜阑人静之时,思亲思乡之情如浪涛袭来。刘细君夜不能寐。遂起身作诗一曲: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写得如泣如诉,闻者无不动容。这首诗通过商旅,通过官吏,越过边关,经过万里,传到长安,汉武帝听到心里也很难过。汉武帝了解刘细君的艰难处境,每年都遣使者带着金钱和大量“帷帐锦绣”等贵重物品前往乌孙慰问刘细君。

可能是生育女儿后身体未复原又感染疾病,也会是几年来的忧伤以至成疾,公元前101年,在乌孙生活了五年多的二十三岁的细君公主病逝,这么年轻就香消玉殒,真令人唏嘘长叹。

细君公主墓是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古迹。离墓冢三百多米的细君公主塑像则是二十多年前由细君公主的家乡人江苏省扬州援疆干部集资建造。我在细君公主墓前摄制了拜谒的视频后再去瞻仰细君公主的塑像。仰视细君公主塑像,内心充满崇敬和伤感。那远远不仅是一尊雕塑艺术品。那是一个华夏姑娘把青春洒落在西域草原上,而自己的生命却过早地定格在23岁。塑像是用血和生命铸成的。它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向人们展现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舍身的担当。雪雨交加时塑像抗击着风寒,蓝天白云时塑像沐浴着阳光。她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毅力和生命力。她伫立在祖国西北边疆,宣示着华夏文明之光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在西域点亮。

细君公主塑像的制作者匠心独具,没有把细君公主的面容塑造得笑容如花,而是心事重重凝视远眺。那眼神是望穿秋水望眼欲穿。细君公主在怀念遥远的家乡,怀念难以再见的亲人。尤其在病中,细君公主是多么想见到故乡的亲人。但这都无法实现。可以想见,在豆蔻年华之时就要孤单地在遥远的异域永别人世,那是何等的悲苦悲凉悲苍。

与细君公主同时代的年青将领霍去病也是二十三岁就英年早逝。只是霍去病的英名为后世民众广泛知晓。位于咸阳市郊的霍去病陵墓也修建得甚具规模。每时每刻都有游人去拜祭瞻仰。而知晓刘细君公主事迹的人不多。座落在昭苏夏特乌孙山下的细君公主墓却是那样的简陋冷清,人迹稀少。政府是不是应斥资修整,建得有规模些?

本来,与北京时间有两个钟头时差的夏特下午八点太阳才下山。可是由于天山高峰的遮挡,六点就会不见太阳了。我抓紧时间收拾好器材行装,向公主墓凝神敬礼后下山。走了一截路后内心一阵酸楚不舍。仿佛是把自己一个年轻早逝的女儿孤零零地留在了山上了。回首凝望良久,公主墓和公主塑像已经在视线中模糊。心里说:公主,我一把年纪了,又远隔重洋,难得再来看你了。但我会把自己的拜谒探寻之行记录下来,让多些人让知道你的事迹和公主墓的存在。希望以后会有多些人来拜谒。华夏民族的子孙后代别忘了细君公主的历史功绩和个人的不幸际遇。正是年青的她长眠乌孙山下让西域汇入中华国土多了一个坚实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