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说了些什么?让匈奴人19年都不敢杀他

作者:馋禅缠
发表时间: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从古至今的战争法规。战时不能斩,平时更不能。使者是办事或者传达信息的人,全权代表被使方,上升至国家层面即是国家的代表。这类人中,不是没有丢人现眼的草包,但绝大数都是优秀的。苏武便是优秀中的优秀之人。

  关于苏武的事情,我们在这里不多说,他因为不辱汉节而在中国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但一些人对他的留意恐怕只是在停留在吃毡嚼雪,在贝尔加湖边放羊的层面上。《汉书·李广苏建传》里有一个细节非常而人寻味。

 

  匈奴人卫律要苏武投降,苏武不肯,痛斥卫律说:“你作为汉朝臣民,不顾恩义廉耻,背叛皇帝和亲人,投降蛮夷……单于信任你,让你裁决人的生死,你却不出于公心,主持平正,反而要使两国之主相互争斗以坐观双方混战所造成的祸乱。”

  卫律生长在汉朝,但后来投降匈奴。苏武出使匈奴后,他多次威胁苏武投降匈奴而未成功。本来,苏武的这段话本来已经让卫律够受的了,但苏武接着又说:“南越杀汉使者,被夷平成为汉朝的九个郡;大宛王杀汉使者,他的头颅已被悬于汉宫之北阙;朝鲜杀汉使者,立即遭到减顶之灾。惟独匈奴未发生这种事。你明知我不投降,如果想让两国相攻伐,匈奴的祸败将从杀我开始。”言下之意是,小子,不服气你就来吧!

 

  原文: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汉书·苏武传》

 

  这段话即是在今天读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在这里,人们除了能看到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形象之外,更应该看到当时的汉朝有多么强大。苏武之所以能说出“厉害了,我的国”,是因为,当时他的身后在确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苏武的话是没有错的,南越因为不太听话确被汉武帝灭了;大宛在当时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汉朝的附属国,甚至到了现在俄罗斯一些学者还说中亚应该是“中国地”,俄罗斯近代历史学家巴托尔德就曾经说:“中亚细亚应该是中国的。”这种说法虽说言过其实,但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将其国土分为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及玄菟郡,合称为汉四郡,在公元前108年就实现了。

  苏武出使匈奴是公元前100年的事情,那时的匈奴已经被汉朝打得差不多了,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还写信给汉武帝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苏武当然是有这个底气的了。祖国,在那一刻苦里是他强大无比的后盾。匈奴没有不退却的道理,因而也便有了不敢杀他而让他去北海牧羊的故事。

 

  今天,很多人都说“弱国无外交”,原因是即使你的使者能够理直气壮,但你弱小人家就不会重视你。这一点在张骞的身上也有体现,他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虽被匈奴人一扣就是十年时间,但第二次出使时便不是这样的了。

  《史记》:“是时汉既灭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请吏入朝。”意思是说,当时汉朝已经灭亡了南越,蜀地和西南夷诸国都非常震惊,请求汉朝为他们设置官吏,并允许他们入朝拜见汉天子。

  张骞到了西域后,分派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扜罙及旁边的几个国家。一向对汉朝爱理不理的乌孙,这一回不但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还向汉朝下了一份聘礼,主动向汉朝示好,要娶汉家公主与汉朝联姻。后来,张骞虽说去世了,但他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们都陆续回到了汉朝,西北各国从这时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而张骞因为开通西域,因此被西域人民称为“博望侯”。

 

  原文:“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史记·大宛列传》

 

  再后来,汉朝的外交局面更是盛况空前了,汉使到达安息,国王出动数万骑兵迎接,受其影响,其西之小国也都开始争相来朝。《史记》:“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及宛西小国驩潜、大益,宛东姑师、扜罙、苏薤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天子大悦。”

  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大汉王朝,我们的祖国。想想,有一个如此强大的祖国有身后,苏武还有什么理由不硬气呢?这就是汉王朝的强大,苏武以“外交官”的身份,用不到100个字就将它总结了:“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转自凯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