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精英的逐步就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作者:果子狸
发表时间:
+-

在一个基本以意识形态集权的体制中,不存在公开的政策争论。但是,把这个体制看成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系统也不符合历史的规律。在不存在党派学派公开竞争的前提下,时代与年龄就成为一种潜在的舆论分界岭。诚然,个人的作用对于时局的变革不可被忽略,然而在舆论的代表人物尚未公开亮剑的时候,人们也能隐约感觉到大趋势的转向。换句话说,当一出大戏的剧本已经写成后,谁来担任戏中的主角反而变成了次要的问题。虽然蒋经国与邓小平都是大局改革的主导者,然而大局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没有他们的参与,历史也会退出别的代表人物来完成这种转变。

谁来主宰中国未来的走向,这是关心中国以至当前世界局势的人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在当前人们所掌握的信息中,当然不可能存在一个或几个人的尊姓贵名。不过有一点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就是主宰者一定会在60后的一代人中胜出,特别是60后的精英群体中胜出,因为这是一代与前人甚至后人截然不同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特征体现着极强的时代烙印。

60后精英群体是历史的幸运儿,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也是史无前例的。简单地回顾一下他们的成长史,就可以看到时代是如何塑造他们的性格,见识与抱负的。

他们的童年在文革中度过,比起主动投身于这场动乱中的兄长们,他们更能感受到父辈们遭受的痛苦。那些高昂的口号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实在的意义,而从打砸抢的狂热到上山下乡的放逐,他们都是冷眼的旁观者。"亲密战友"的命运与"黑猫白猫"的把戏是他们认识社会的钥匙。即使在新闻封锁,思想禁锢的年代,他们也在长辈们的身教言传,以及可能接触的书刊文字里来塑造自己的灵魂。鲁迅的锋利文笔,高尔基作品中的人性,都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他们的少年在改革中度过。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雷锋,也不是保尔 柯察金,而是基辛格博士与田中角荣。他们深知井底之蛙的苦恼,便利用一切机会来感知世界。对他们来说,阅读参考消息的兴趣远大于两报一刊的社论,自学英语的劲头远大于批林批孔的热情。

谨慎和务实是这一代人的共性,高考的恢复与经济的开放给了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很多人为了求学而远走欧美,实地体验了当代主流社会的运行机理。而大批在国内投身工作的人员,也快速成为了社会的栋梁。

他们没有意识形态的惯性思维,却拥有对世界开放的眼光。他们不信教条,却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能在改革的环境中如鱼得水,也能在压抑的气氛里韬光养晦。

历史将赋予他们大任,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