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建筑读文明史,罗曼式与哥特式艺术

作者:果子狸
发表时间:
+-

先把莎草纸文献的问题放下,换个角度来观察文明的演变过程。如果对原始文献的二维载体还有很多争论的话,建筑倒是很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当代人眼中的中世纪也许十分黑暗,但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绝非是外星人带来的空中楼阁般的文明。从罗马帝国的覆灭到宗教改革的开始的期间,欧洲并非是一张白纸,罗曼式与哥特式的艺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建筑上。

古罗马人就懂得拱顶的建筑,不过那仅是二维层面上的拱。罗马水道便是串联的拱群。到了公元8世纪后,在早期罗曼式建筑里,人们便开始在相互垂直的墙面上建筑了相互独立的拱群。这时的拱顶特点是连续半圆的拱被依托在两面平行的墙面上,拱的高度决定了两面墙之间的距离。拱顶越高,两墙的跨度也越大。而正因为跨度的增加,支撑拱顶所需要的力量只能靠墙的厚度来负担。因此罗曼式建筑总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

到了12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几何与力学理解的进步,建筑上出现了交叉式十字拱顶。一方面,拱顶不再是完整的半圆,而是两段相割的弧线,其结果就是在两个受力立柱间距不大的情形下就可以托起很高的拱顶。另一方面,相互交叉的两条龙骨可以把重力均衡分布在四根立柱上,拱顶是四段弧线的交点。

为完成这样的建筑,设计师的知识水平大概至少可以与几何原本的描述相当,甚至更高,因为这需要对立体几何以及静力学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代的中国建筑有哪些,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 当前共有1条跟帖
  • 括号:罗马万神殿是三维穹顶(拱顶)。。。。。

    建于罗马帝国,近2000年前,不可思议。。。。。

    除了边远和少数民族建筑以外(比如窑洞蒙古包等等),中国中原地区古建筑很少采用类似罗马式的券拱(二维),和穹拱(三维)等元素。其一是文化传统和气候,但主要应该是水泥!中原没有意大利那样丰富的火山灰资源用于配制天然水泥。所以中原古建筑屋顶以木材砖瓦为主。

    弧交叉的尖拱则应该是东方拜占庭风格,很少见之于古罗马建筑,也不纳入罗马式建筑经典,比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帕拉弟奥的《建筑四书》。。。。

    中国古建筑的木和砖瓦屋顶屋梁的复杂度和制作难度远远要高于古罗马式建筑元素,对工匠对几何和力学的认知更有挑战。当然,《几何原本》的伟大意义并不在于那些几何定理本身,也并不在于具体的复杂几何作图和设计,而在于其逻辑体系的建立,在于其区分了公理,公设,定理(推论)的抽象思维。。。。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括号:更正一下。。。。。。

    中原古建筑中,城门和桥梁设计常见券拱结构。。。。。。

    屏蔽 举报回复
    果子狸 回复 括号:你说的中国城门与桥梁是二维的半圆单拱结构,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建筑中是否存在交叉式拱顶和相割弧线的拱顶呢 ?如果有的话,在哪里可以看到遗迹 ?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果子狸:天坛。。。。。

    从里面往上看藻井。。。。。算是半开玩笑。。。。

    首先,排除清真寺。否则宋代开始就有洋葱顶。。。。也排除西洋传教士们的建筑和台山人那些西洋碉楼,都属于舶来品。。。。

    再排除元代蒙古人按照蒙古包设计的圆顶建筑(比如内蒙古境内的萧太后的梳妆楼),因为并未在中原广泛普及。。。。不具有代表性。

    翻了一下李诫的《营造法式》,没有看见有外圆拱顶设计。。。。

    但如果从屋内看,中式古建筑大殿的顶部(“藻井”)采用圆形拱顶设计的并不少见。。。。。比如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内的很多建筑。。。。。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果子狸:交叉或割线的拱顶。。。。。

    木制又要美观,比石块+水泥难太多了,。。。。。估计不太可能。

    屏蔽 举报回复
    果子狸 回复 括号:藻井是箱式结构,空心柱体从下至上套叠而成,

    虽然结果是做出了一个曲面,但与拱顶的建筑在机理上是完全不同的。话说十字军东征之前,西欧也没有哥特式建筑。交叉式弧线相割的拱顶风格大概是从拜占庭建筑上学来的。

    屏蔽 举报回复
    括号 回复 果子狸:哥特式建筑。。。。

    应该不是拜占庭文化(虽然交叉拱顶之类的元素也许是)。我原来以为哥特式建筑是日耳曼文化。因为“哥特人” 就是古罗马人对莱茵河以东日耳曼野蛮人的称呼。记的歌德还写过篇文章为哥特式建筑正名,盛赞哥特式建筑的德意志民族性(因为当年哥特式已经成为愚昧文化的代名词)。刚才查了下,发现哥特式跟哥特人没什么关系,而是法国人。。。。。。。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