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招生的祕密標準

作者:古林风
发表时间:
+-

                        


                                     哈佛招生的祕密標準


向哈佛提出申請的历代高中生們都認為,如果他們符合所有標準,就會被錄取。但在幕後,哈佛大學的招生官員還有另外一整套標準,這些官員使用暗语似的名称决定考生的命运:備審表」、「縮減名單」、「小獎勵」、「DE」、「Z名單」和「院長關注名單」。哈佛還有一個内部控制的篩選系統,其中的條件包括申請者來自哪裡、父母是否哈佛畢業、家庭有多少錢,這一切可能跟SAT考分一樣重要。


這种神秘的遴選過程现在因一項訴訟而曝光,該訴訟指控哈佛在招生過程中利用“種族平衡”程序,以一種歧視亞裔美國人的方式來处理招生工作,違反了聯邦民權法。哈佛当然說自己沒有歧視行為。在訴訟過程中,哈佛大學以商業機密為由的反對无效,该校數百份入學审核文件被提交司法,法庭還要求公開許多之前被塗黑的部分。


這場訴訟由一個名為Student for Fair Admissions的反歧視行動小組提起,它啟動了在入學錄取時考慮種族因素的全國性辯論,範圍涵蓋從大學直到小學。該辯論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到60年代的民權邉印qR丁·路德·金博士於1968年被暗殺是一個轉折點,促使大學加倍努力,令其學生结构更能代表美國社會。


但是,有長期遭受歧視的歷史的亞洲人,仍是一個被忽視的少數群體。直到1976年,哈佛大學並沒有將他們視為少數群體,禁止他們參加少數族裔新生酒會。他們有一種二者皆非的特性——既沒有其他有色人種學生的團結,也沒有白人的社會地位。


從那以後,哈佛招生錄取率越來越低。每年約4萬名學生申請,大約2000名得到入學通知,可以在大一的1600個座位中擁有一席之地。今年的申請獲批率不到5%。在2019級的2.6萬名國內申請者中(該訴訟與國際學生無關),大約3500人在SAT數學考試中獲得滿分,2700人在SAT詞彙考試中獲得滿分,超過8000人擁有全優成績。


入學篩選隨之開始。哈佛把全國分為大約20個地理「備審表」,每個備審表都被分配給一個對該地區及其高中有深入了解的招生官員小組委員會。

有兩三個招生官員或審閱者會從五個方面對申請者進行評定:學術、課外、體育、個性和「綜合」。還有一位校友面試官會對候選人進行評定。


哈佛大學表示,對於一些申請人來說,它也會考慮「小獎勵」或者說享受招生優勢。原告稱,學院向五個群體提供小獎勵:少數族裔;繼承群體,即哈佛校友的子女;哈佛捐助者的親屬;工作人員或教職員工的子女;以及學校招募的邉訂T。

哈佛是否在懲罰亞裔美國人群體——實際上就是「小獎勵」的反面——是當前訴訟的核心。教育部1990年的一份報告表明,哈佛沒有對亞裔美國人給予獎勵。哈佛大學2013年的一份內部報告表明,亞裔美國人身份與入學率呈負相關,原告的專家分析也是如此。但哈佛的專家使用不同的統計方法,認為亞裔美國人中的兩個亞群體(女性和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申請人)入學率的適度上升可以證明,歧視主張從整體而言是站不住腳的。


法庭文件顯示,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增加學生的入學機會。精明的校友希望通過為哈佛大學做志願者(也許是招生面試官),可以為子女贏得優勢。

在「院長關注名單」或「主任關注名單」上獲取一席之地也是有幫助的。這個名單並不是人們熟悉的那種成績優異、受到大學院長認可的學生列表。根據法庭文件,它們以院長和招生主任的名字命名,上面是與捐贈者有利益關係,或與哈佛有關係的申請者姓名。


最終決定由一個大約40名招生負責人組成的委員會在3月份用兩三週的時間做出。在會議室碰頭的時候,他們會就那些在錄取和拒絕之間「待定」的候選人展開爭論。


法庭文件還查閱了哈佛大學鮮為人知的Z名單,有點像是為招生工作留的後門。

哈佛對Z名單保持著沉默,法庭得到的文件中關於該名單的大部分信息都經過了塗黑處理。原告表示,這份名單上都是些成績介於合格與不合格之間,但哈佛又想錄取的申請者。他們往往是一些關係很厲害的人。他們可能從候補名單上「被Z了」(對,是一個動詞),在推遲一年的條件下保證被錄取。


2014屆至2019屆期間,每年約有50至60名學生通過Z名單錄取。原告說,這些人大部分是白人,一般家裡有人在哈佛讀過書,或者是院長、主任希望錄取的學生。


1995年至2000年期間擔任哈佛大學招生人員的Chuck Hughes描述了他在職期間對少數族裔申請人的一項特別審查。

他說,一開始所有有競爭力的申請者至少都有兩位審讀人研究過他們的檔案。他說,一些少數族裔申請者還會有第三位正在考慮整個班級種族構成的審讀人進行評估。

「如果一個不確定的案子涉及少數族裔候選者——一名亞裔、一名非裔、一名西裔或者一名原住民,那麼這些人的文件檔案將會交給正在考慮該特定族裔整體候選情況的審讀者來評估」


法庭文件描述了一個一直在採用的、名為「剝奪優先權」的方法,原告表示,它用於調整班級的學生構成,有削减亚裔的疑问。

哈佛週五提交給法庭的回應中說,申請文件中的所有信息都是在「剝奪優先權」期間考慮的,而且剝奪優先權並不是為了控制班級的種族構成。

原告稱,針對申請者的性格和個性的個人評分,是哈佛大學最為隱秘可疑的招生標準。他們說,亞裔美國人通常被描述為勤奮、聰明,但不突出、難以區分,對於許多亞裔人士來說,這讓人想起令人痛苦的刻板印象。


哈佛大學本科生院長庫南納承認,哈佛並不總是完美,但表示它在努力用正確的方式行事。